摘要:文圖 原創(chuàng)此文發(fā)表于2018年11月28日《秦皇島日報》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山門前的照壁蘇州也去過幾次了,但每次都腳步匆匆,沒能完整地了解過這個城市,所以對蘇州的印象是零散的。這次路過住了一晚,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游覽了兩個地方,其一是內(nèi)運河...
文圖 原創(chuàng)
此文發(fā)表于2018年11月28日《秦皇島日報》
寒山寺山門前的照壁
蘇州也去過幾次了,但每次都腳步匆匆,沒能完整地了解過這個城市,所以對蘇州的印象是零散的。這次路過住了一晚,利用一個下午的時間游覽了兩個地方,其一是內(nèi)運河,從胥門碼頭乘游船,來回約40分鐘,一路小橋流水,兩岸亭臺樓閣,很有點秦淮河的意味,只是沒有秦淮河的名氣大。其二就是蜚聲中外的寒山寺了,這也是我一直向往的一個景點。
以伍子胥命名的胥門
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閶門外5公里外的楓橋鎮(zhèn),始建于南朝,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因名僧寒山在此修行,故題額曰寒山寺。作為歷史上我國十大名寺之一,寒山寺也跟其他古跡一樣歷經(jīng)危難,多次火毀、多次重建,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光緒年間。出胥門通過滴滴打車,行駛5、6公里就到了寒山寺景區(qū)南門,一路高樓大廈、街道縱橫,所經(jīng)之處都是繁華的鬧市區(qū),沒有絲毫“城外”的感覺。
特意百度了一下,別看如今的蘇州城區(qū)那么大,但最初的姑蘇城只有十幾平方公里,而且老城至今沒有擴展,為保護歷史風貌,盡量不進行改造,就算建樓房也不能高于六層,這也是詩中為什么說寺在城外的原因。詩人當年泊船的河道,是蘇州城眾多交錯的水系之一,那一帶因了這首詩而名楓橋,現(xiàn)在建有楓橋風景名勝區(qū),與寒山寺景區(qū)成為了一個整體。
寒山寺門外的江村橋
因為一行人打了兩輛車,先到的我們在寒山寺門前的江村橋下等候。條石的橋拱、青磚的橋欄以及林蔭下的石欄、石凳,讓江村橋愈加古色古香;靜靜流淌的河水,倒映著橋影、樹影和岸邊建筑物的飛檐翹角,每一個細節(jié)都展示著江南水鄉(xiāng)的婉約。江村橋橋堍與寒山寺山門那垛黃墻照壁遙相呼應,白底綠字的“寒山寺”三個大字格外蒼勁,這個曾經(jīng)在影像中看見過無數(shù)次的畫面,而今終于真實地近在眼前??上в稳巳缈?,都想在這一處標志性的照壁前立此存照,我們只能趁人少的空當拍個景了。
一首詩成就了一座城
與其他寺院不同,寒山寺顛覆了坐北朝南的慣例,是一座坐東朝西的建筑群,在建筑布局上也沒有嚴格的中軸線。經(jīng)過兩棵古樟樹分列兩旁的山門,就進入了寒山寺,右邊的楓江樓、左邊的霜鐘樓,都源于《楓橋夜泊》詩。論規(guī)模,寒山寺與它的名氣似乎不大相稱,占地只有20多畝,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
游人如織
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鐘樓、碑廊等次第而建,從任何一個角度望去都可見飛檐斗角,那飛起的弧度很奪人眼球,有一種靈動之美、飄逸之美。寒山寺香火旺盛,無論正殿、配殿,還是任何一尊雕像、石碑前,都有香客虔誠禮拜,有的人手捧粗細長短各異的香燭,把東西南北都拜個遍,是不是真靈驗不知道,求一個心理安慰倒是真的。
無上清涼
蘇州是一座以園林著稱的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有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等。蘇州園林的特點是小而精,占地面積不大,但內(nèi)容豐富,布局緊湊,尤以隨處可見、造型別致的石景為勝,據(jù)說以前看蘇州人富不富,就看他家的園子、看園子中的太湖石。寒山寺坐落在蘇州,也沾染了其濃郁的園林風格,曲徑回廊,古樹奇石,處處皆院,錯落相通,看似隨隨便便的布置,品味起來卻頗具內(nèi)涵,給人以舒泰寧靜之感。
飛檐翹角
沿碑廊看石刻是游覽寒山寺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歷代文人名家在此留下墨寶,年代不同、書體各異,韻味十足。踩著窄窄的木質(zhì)樓梯登上藏經(jīng)樓,整個寒山寺景區(qū)盡收眼底,蔥翠的松柏掩映著黃墻黛瓦的屋宇,更添幾分莊嚴肅穆。東門內(nèi)的觀音峰,是一尊數(shù)十米高的太湖石,遠觀儀態(tài)萬方,亭亭玉立,近看通靈剔透,古樸凝重,集太湖石的“皺、漏、瘦、透”于一體。
觀音峰
伴隨整個游覽過程的,還有那陣陣低回的鐘聲,悠揚纏綿,不絕于耳。有寺就有鐘,鐘在寺廟里是一件尋常佛器,只是在寒山寺,鐘是絕對的主角。寒山寺鐘樓里安置的108噸佛鐘,據(jù)說是華夏之最,花上十塊錢可以敲三下,許上幾個愿,求個功德圓滿,也算沒白去寒山寺一趟。
鐘聲悠揚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焙芏嗳酥篮焦潘?,多半源于唐代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今天的寒山寺香客云集,也多半得益于這首詩。一首詩成就了一座寺,一座寺?lián)P名了一座城,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寒山寺小景
秦皇島日報
俯瞰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