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棧橋對于青島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它是這座城市的入口,一座棧橋,一部青島史。 它是青島人的心門,一座棧橋,一座城市的記憶。 在經(jīng)歷了家國變遷的風吹浪打之后, 現(xiàn)在停留在棧橋上的只有平靜與安詳。 中國人的自主設計,與城市同齡 棧橋的城市地標...
棧橋對于青島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
它是這座城市的入口,一座棧橋,一部青島史。
它是青島人的心門,一座棧橋,一座城市的記憶。
在經(jīng)歷了家國變遷的風吹浪打之后,
現(xiàn)在停留在棧橋上的只有平靜與安詳。
中國人的自主設計,與城市同齡
棧橋的城市地標地位和給人的震懾,更多的是它浸染的歷史神韻,可以說棧橋是與青島同齡的建筑。1891年6月,清政府決定膠澳設防,由此拉開了現(xiàn)代青島的建置之始。
青島棧橋始建于1892年秋天,為清朝總兵章高元抵達膠澳后建設的第一批建筑,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建設所用的鋼鐵材料由旅順中國工廠生產提供,1893年春末竣工。
時棧橋全長200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是膠州灣軍事防地最早的軍用人工碼頭。
青島棧橋,曾史稱:海軍棧橋、前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
1892年與棧橋同時期開建的總兵衙門已經(jīng)于1959年5月被拆除,棧橋成為青島百年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歷史遺存。
家國沉浮,一個宣誓主權的地方
這座被當做扼守膠州灣的“唯一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自誕生之日起,就成為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城市命門,與城市的尊嚴息息相關,不可一日或缺。
1897年11月14日早晨,成了擺設的棧橋被借口軍事演習的德軍士兵當成占領通道,順利登陸。沒有響起過一槍一炮,清軍后撤,德海上軍艦鳴炮21響,用以自賀。然后,德軍在棧橋上舉行了閱兵儀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
在1914年冬天德國投降之前,棧橋在官方地圖上的正式標注名稱,是“青島橋”或“登陸橋”兩種。
青島進入德國租借地時代后,棧橋成為貨運碼頭。
1901年5月擴建,北段第一次使用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這一次擴建將橋面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面結構,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
1905年前后,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日軍圍困青島,日軍首先從嶗山仰口灣登陸,但當其全面占領青島后,仍效法德軍,在這座橋上舉行了一個閱兵儀式。
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青島后,中國水軍也在此閱兵,以顯示主權的收回。后來的歷史變遷,如日軍第二次占領青島、抗戰(zhàn)勝利、美軍駐守青島,棧橋雖然已完全失去了其軍事地位,但其作為青島主權的象征,亦人所共知。
1936年棧橋成青島第一景
1936年,為提高民眾對旅游的熱情,民國政府又組織了“青島十景”的評選,棧橋以“飛閣回瀾”位列青島十景之首。
棧橋雅稱飛閣回瀾回瀾閣在前海棧橋之南端,長虹遠引,杰閣翼然,近處礁石倚伏,時起波瀾。
1923年,棧橋北端兩側辟建為公園。
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市政當局投資25.8萬元擴修,堤內新筑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
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面鋪以水泥,橋身延長至440米,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并在南端增建了半圓形防波堤。
該閣占地151平方米,建筑面積340平方米。閣身由24根朱紅亭柱支撐,外柱成廊內柱間墻,黃色的琉璃瓦頂。
閣中有螺旋樓梯,扶梯而上可至頂層。頂層是一圓形大廳,四周全是寬敞的窗戶,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
回瀾閣八角亭的建成,標志著棧橋功能的完全轉變。盡管此前10余年間,棧橋已由軍事供給線轉為民用碼頭,但這一中式建筑的完成,宣告了棧橋和平的公共時代的來臨。
文人墨客寄情之所、平民百姓記憶之源
漫步棧橋之上,盡收青島灣的如畫美景,簇簇雪白浪花、點點赤色礁巖,紅瓦綠樹點綴于海港之濱,飛閣回瀾安坐于碧波之上,百年滄桑,盡皆眼前。
飛閣回瀾,長虹臥波,圖:薛晨鐘
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懷著各種心情登臨棧橋,寫下詩詞文賦。棧橋之美,引文人墨客寄情于此。
遜清學部副大臣兼京師大學堂監(jiān)督、著名學者1915年勞乃宣就在《海濱景歌》七律中寫到了棧橋,“海天萬頃清光煦,沙堤千尺沿低樹。斯須軒足登棧橋,直到滄波漸深處……”(圖:薛晨鐘)
在30年代,青島的游覽手冊上曾載有這樣的詩句:煙水蒼茫月色迷,漁舟晚泊棧橋西,乘涼每至黃昏后,人倚欄桿水拍堤。舊時青島十景之一的“飛閣回瀾”,指的就是秋日滿潮時的棧橋。(圖:薛晨鐘)
1930年9月受聘國立青島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的聞一多,曾在散文《青島》中描繪棧橋黃昏時的海上夕陽說,“西邊浮起幾道鮮麗耀眼的光,去別處你永遠看不見的?!保▓D:趙小兵)
1933年11月26日黃際遇《萬年山中日記》記:“遙望棧橋,兀出海岸,蜿蜒里許,絕少野游,貪步前趨,曕眺徘徊之樂......
著名的女作家蘇雪林有多篇描寫青島的文字,在《島居漫興》中曾寫道:青島有座棧橋,工程甚巨,賞月最宜。今夕恰當月圓之夕,到那橋上,以備領略“海上生明月”的一段詩情。
當重回人民懷抱的時候,棧橋又煥發(fā)了新的生機。一座棧橋,目睹了青島的興衰榮辱,見證了青島的蓬勃發(fā)展,一張張老照片,構成了一個個與青島的故事源點,點亮了我們那閃光的童年記憶。
與棧橋合個影,平民之樂也,濃濃的青島味,鄉(xiāng)土情......
沒到過棧橋,別說來過青島,青島的往事已經(jīng)濃縮在每一段橋身中,一直向海中延伸,伸向那心中最美好的地方……
一座棧橋,一部青島史(圖:薛晨鐘)
-END-來源:青青島社區(qū)城市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