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實一少林寺和尚為什么有練武傳統(tǒng)?我們中國人都知道,河南嵩山的少林寺,那里的和尚有練武的傳統(tǒng)。但其實,這本身是一件挺違和的事情,因為,佛教本身就是反暴力的,和尚是出家人,慈悲為懷,試問本該溫文爾雅的和尚,怎么就和打打殺殺的武術(shù),扯上關(guān)系了呢...
事實一
少林寺和尚為什么有練武傳統(tǒng)?
我們中國人都知道,河南嵩山的少林寺,那里的和尚有練武的傳統(tǒng)。
但其實,這本身是一件挺違和的事情,因為,佛教本身就是反暴力的,和尚是出家人,慈悲為懷,試問本該溫文爾雅的和尚,怎么就和打打殺殺的武術(shù),扯上關(guān)系了呢?
今天,老馮告訴你答案。
其實答案一點也不奇怪,完全符合邏輯,兩個字:
為了自衛(wèi)
不好意思,是四個字。
下面,老馮稍微展開跟你說說,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從少林寺的來歷說起。
這個少林寺的來歷啊,是這么回事:
北魏時期呢,河南當時是受鮮卑人統(tǒng)治的,當時的皇帝也是鮮卑人,叫孝文帝,這個皇帝啊,信佛,但是呢,他對佛經(jīng),一知半解,胸中疑惑一大堆,正苦于沒人解惑。
這個時候,從印度來了一個高僧,名叫“跋陀”。
來華發(fā)展的印度高僧跋陀
這個印度高僧跋陀呢,來到河南,宣傳佛教,孝文帝接見了他,聽他講解佛經(jīng),跋陀這么一講啊,不得了,一個一個地,解開了孝文帝心中對佛教的各種疑團,孝文帝那簡直就是,醍醐灌頂,脫胎換骨,高人啊有木有,簡直就是相見恨晚。
于是呢,孝文帝非常喜歡這個印度和尚跋陀,就在嵩山地區(qū)少室山的山林里,給他修了一座寺廟,因為是在“少”室山的山“林”里修的“寺”廟,所以后來叫做“少林寺”。
那么后來呢,這個印度高僧跋陀死了,孝文帝也死了,但是,少林寺,傳承了下來。
少林寺竟然是為了一個印度人建的,令人情何以堪
再后來呢,到了隋朝,隋文帝時期,隋文帝也很敬重佛教,他賜給少林寺土地一百頃、以及其他資產(chǎn),少林寺就富了起來,你要知道啊,在古代,一百頃的田,租給別人耕種,收租那簡直就是收到手軟,這就是為什么在隋朝末年,少林寺成為一家很富裕的寺廟,田產(chǎn)很多。
是滴,我們都知道少林寺有錢,但是,我們現(xiàn)在才知道,原來少林寺有錢,是自古以來就有錢,不是今天才有錢。
然后呢,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蜂起,開始不斷有土匪,到少林寺來搶劫。
少林寺雖然有錢,但也不經(jīng)搶啊,被搶了幾次,方丈和僧眾痛定思痛,大家伙一合計:照這樣被搶下去,本寺很快就會被搶光,大家就等著吃西北風吧。
怎么辦呢?
于是,方丈和僧眾,大家伙開始置辦武器,大家開始練武,為什么?就是作最后打算:土匪再來的話,大家伙和他們拼了,反正嘛,餓死也是死,不如打死,死就死個痛快!
我們中國有句話,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對了,當你鼓起勇氣和人拼命的時候,這個世界往往突然就對你變得溫柔起來,結(jié)果,土匪再來幾回,都被方丈和僧眾一起,給打退了。
出家人的錢糧你也搶,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再后來,土匪就不敢來了。
于是,少林寺“能打”的名聲,也就傳出去了。
打那以后,少林寺亡羊補牢,立下規(guī)矩:本寺和尚堅持練武,一代一代傳下去,以防再發(fā)生隋朝末年被土匪搶劫的事情。
這,就是少林寺要練武的歷史來歷。
也是少林武術(shù)的來歷。
事實二
象棋的“楚河漢界”在河南
我們從小下象棋,對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可以說很熟悉了。
但是,很少人會追問:這個“楚河漢界”,到底是在哪里呢?是哪一條河流呢?
今天,老馮告訴你答案。
是的,“楚河漢界”,就在河南省。
事情,原來是這樣的:
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魏惠王,為了連接淮河和黃河,他派人挖了一條運河,這條運河,流經(jīng)今天鄭州、滎陽、中牟等地,魏惠王叫人挖好之后,這條運河呢,叫做“鴻溝”。
鴻溝位置圖
對,我們后來漢語說,你和我的三觀之間,有一條“鴻溝”,這個“鴻溝”,詞源的出處,就是當年的這條大運河。
“鴻溝”挖通之后,溝通了淮河和黃河,它大致呈南北走向。
那么呢,后來發(fā)生了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戰(zhàn)爭,史稱“楚漢爭霸”,打到公元前203年這一年,項羽和劉邦談和,約定:以河南省的這條“鴻溝”為界,東邊屬于西楚,西邊屬于大漢,當時雙方都同意了。
所以,這條“鴻溝”就成為了大漢和西楚的界線,后人稱之為“楚河漢界”。
不過,這條談好的界線,并沒有終止劉邦和項羽的戰(zhàn)爭,后來,雙方又打了起來,此為后話,不贅述。
那么,后來項羽死了,劉邦也死了,這條大運河,“鴻溝”,它還在嗎?
答案是這樣的:在后來的歷史上,中國又出現(xiàn)了通濟渠、汴河、京杭大運河…等等一系列的運河,這條“鴻溝”的作用,越來越小,使用它的人,越來越少,漸漸地,沒有人疏浚,時間久了,淤泥一堵,這條河就淤塞了,再后來,這條河就消失了,只剩下一條山溝溝,長滿了草。
楚河漢界(鴻溝)的現(xiàn)狀
也就是說,在歷史上曾被稱為“楚河漢界”的那條河,的確曾經(jīng)存在,但是,滄海桑田,今天它已經(jīng)消失了,變成了一條山溝,遺址就在河南省境內(nèi)。
事實三
河南以前的首府是開封
我們都知道,今天河南的省府,是鄭州。
可是,大家知道嗎?其實,鄭州并非一直是河南的省府,而事實上,鄭州成為河南的省府,至今也僅有67年的歷史。
是的,鄭州“晉升”河南的省府,至今只有短短67年的歷史。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里,河南的行政中心,一直都不是鄭州,而是開封。
是的,千年古都,開封府。
在有文字記載的中國三千多年歷史里,開封,一直是河南的行政中心,即使到了清朝、民國,河南的行政中心,仍然是開封,而鄭州一直以來,只是河南省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縣。
那么,既然有史以來,河南的省府都是開封,為什么后來變成了鄭州呢?是在何時變成鄭州的呢?
老馮來告訴你答案。
事情說起來,還挺有趣,原來是這樣的:
在清末時期,大臣張之洞提議,修建京廣鐵路,修到河南路段的時候,原本是要在省府開封設(shè)站、并且把開封定為樞紐的,但是,當時清朝的工程隊,遇到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過黃河。
清末,京廣鐵路,小販向乘客兜售食品
是的,鐵路要過黃河,要架橋。
當時的工程隊瞅來瞅去,發(fā)現(xiàn)開封這一段的黃河啊,不適合搭橋。
但是呢,工程隊發(fā)現(xiàn),鄭州這一段的黃河,反而最適合搭建鐵路橋。
咋辦呢?那還能咋辦,修路要緊啊,那又什么辦法呢?
于是,工程隊被迫改在鄭州架橋,結(jié)果啊,京廣鐵路,就拐到鄭州這個城市了,并且,在鄭州設(shè)了火車站。
那么呢,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鄭州這個往日不起眼的小縣,搖身一變,變成了中原地區(qū)最大的交通樞紐。
因為開封的黃河不給力,京廣鐵路改走鄭州,開封哭暈在廁所
讀到這里,靈敏如你,是不是嗅到什么了?
對,一個地方一旦變成了交通樞紐,那么,它很快也會變成經(jīng)濟中心。
結(jié)果幾十年下來,河南省的經(jīng)濟中心,也從開封移到了鄭州。
好了,再后來,蔣介石跑臺灣去了,我們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原本也沿襲民國習慣,設(shè)在開封,但是呢,我們的公務(wù)員,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越來越嚴重,什么問題呢?不方便。
交通不方便。作為省政府,派出人員出個差,辦個事,要先從開封坐火車到鄭州,然后再從鄭州轉(zhuǎn)乘火車到各地,這事啊,折騰,不靠譜。
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冰山一角,當時的行政中心在開封,交通樞紐、經(jīng)濟中心都在鄭州,很多的事情,都不方便。
所以到了1954年,國家下了決心:把河南省的省府,從開封,搬到鄭州去。
這就是為什么鄭州在1954年搖身一變,成了河南省的首府。
寫到這里,開封,那個可憐的孩子,已經(jīng)哭暈在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