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井岡山》是李可染先生繪于1976年的一幅描繪革命圣地井岡山的山水畫。畫中的主峰占據(jù)了畫面的四分之三,故而顯得堂皇高聳。在主峰周圍,則群峰拱衛(wèi),山峰與山峰之間,依靠云氣、瀑布等互相分隔,營造出前后左右的層次與空間感。李可染,井岡山,紙本設色...
《井岡山》是李可染先生繪于1976年的一幅描繪革命圣地井岡山的山水畫。畫中的主峰占據(jù)了畫面的四分之三,故而顯得堂皇高聳。在主峰周圍,則群峰拱衛(wèi),山峰與山峰之間,依靠云氣、瀑布等互相分隔,營造出前后左右的層次與空間感。
李可染,井岡山,紙本設色,1976
在筆墨的揮寫上,畫家以極富個性的筆墨語言描繪山巒肌理。他擺脫了傳統(tǒng)山水畫中以線條為主的皴法,轉而大量運用積墨、暈染等方法,并與皴筆線條相結合,旨在描繪井岡山上郁郁蔥蔥的滿山林木,又通過墨色的濃淡變化與山巒間的溝壑紋理表現(xiàn)出山勢的起伏轉折。之后,再于山體的收光面染以汁綠,表現(xiàn)陽光照射下的光影感。整個畫面溫潤而清亮,表現(xiàn)出井岡山青山聳峙,蒼翠欲滴的感覺。
郁郁蔥蔥的林木,山巒間的溝壑
畫面中的云氣依靠四周的墨色烘染而出,形成一種凝重而寧靜的感覺。在云氣的下方,一道溪流曲折而前,逐漸匯聚成一道瀑布。
山中云氣與瀑布
在畫面的近景處,青松挺立,游人眾多。畫家巧妙通過松林將游人大致分為三組,其中最重要的一組人物是一群帶著紅領巾的少先隊員,他們圍繞在一名成人旁,仿佛正在聆聽他講述井岡山上的革命故事。而其他的游人則不約而同地望向前方高山,被眼前的雄渾氣勢震撼住了心靈。而在他們的身邊,則矗立著三面紅旗,在青色的群山中顯得格外鮮艷奪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游人在畫面中占據(jù)著極小的體量,與上方雄渾的高山形成鮮明的對比,也使得畫面中的這座主峰顯得格外得高聳雄壯,流露出一種紀念碑式的堅凝感。
畫面近景處的人物
井岡山,革命搖籃。一九七六年八月,可染于北京。
在畫面的右上部,有李可染的題識:“井岡山,革命搖籃”。而除了李可染之外,如傅抱石、陸儼少、關山月、應野平等著名畫家都創(chuàng)作過以井岡山為主題的作品。如傅抱石有《井岡山》《黃洋界》、陸儼少有《井岡山五哨口》《井岡山朱砂沖哨口》等,從中便可見井岡山這一革命勝地在20世紀中國畫家筆下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傅抱石,井岡山,紙本水墨
陸儼少,井岡山朱砂沖哨口,紙本設色
資料:上海書畫出版社
編輯:段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