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斑竹村,包括斑竹、駐嶺、溪南、溪北四個自然村,分居明溪兩岸,山水風(fēng)情,美麗的山村,惹人留戀。穿村而過的明溪,原名晦溪,發(fā)源于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金庭鎮(zhèn)彥坑村一帶,既是奉化江之源,也是甬江之源。明溪之水,從源頭至亭下湖,...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斑竹村,包括斑竹、駐嶺、溪南、溪北四個自然村,分居明溪兩岸,山水風(fēng)情,美麗的山村,惹人留戀。
穿村而過的明溪,原名晦溪,發(fā)源于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金庭鎮(zhèn)彥坑村一帶,既是奉化江之源,也是甬江之源。
明溪之水,從源頭至亭下湖,迂回婉轉(zhuǎn),沿途形成了美麗的九曲勝景。
一曲彥坑、二曲壺潭、三曲明溪、四曲敏坑、五曲石門、六曲葛竹、七曲駐嶺、八曲斑竹、九曲大晦,穎之曾全程游歷。
明溪流經(jīng)亭下湖水庫,至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公棠村與剡溪相匯,出溪口,稱剡江,與縣江相匯后稱為奉化江,奔流向海。
斑竹村,就是明溪九曲的第八曲,山環(huán)水繞,風(fēng)景宜人。
斑竹村之名,來源于村中的竹子,竹子上有斑紋,故名斑竹。
斑竹,通常也稱為“湘妃竹”。
斑竹村民多姓俞,來源于山東青州。
俞稠,原居山東青州府益都縣金嶺下梅徑村青社里,官至睦州刺史,睦州就是現(xiàn)在的浙江省建德市。
俞稠任職建德期間,適逢王仙芝、黃巢起義,無法還鄉(xiāng),只好定居于浙江。
俞稠的長子俞珣,曾任剡縣令,居于剡東五峰嶺下,家族不斷擴(kuò)大,稱為五峰俞氏。
俞稠的第四子俞玗,曾任職于鄞縣,唐末亂世,遂隱居于大晦嶺下的馬岙一帶,再分衍而成眾多俞氏村落。
北宋初年,俞京賓從大晦遷居斑竹,成為斑竹村的俞氏始祖。
北宋哲宗趙煦元祐年間,即公元1086年—1094年期間,村中的俞景福中進(jìn)士,后成為安定郡馬,因此斑竹村有“郡馬故里”之稱。
溪南、溪北、東坑自然村,村民多姓王,從上游的葛竹村分遷而來。
鵝卵石溪面,當(dāng)?shù)厝朔Q為毛家灘,也叫木家灘,夏日玩水避暑勝地。
明溪流到斑竹村,溪面寬闊,水草豐茂,蘆葦叢生,在水一方,詩情畫意。
溪石,淺灘,蘆葦,臨水而坐,曬曬太陽,發(fā)發(fā)呆,就是非常美好的事。
本來很美麗的村莊,村里的宣傳,卻鬧了天大的笑話。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南明街道有個村莊叫班竹村,歷史文化淵源深厚,斑竹、班竹,兩個名字很相近。
寧波市奉化區(qū)溪口鎮(zhèn)斑竹村的宣傳內(nèi)容,把新昌班竹村的人文古跡,張冠李戴給奉化斑竹村。
宣傳牌上寫到的落馬橋、牛牯嶺、藤公山、會墅嶺等,這些地名全部都在新昌縣。
這個令人笑話的宣傳牌,已經(jīng)存在了很多年,網(wǎng)上宣傳奉化斑竹村的文章,就是根據(jù)這個宣傳牌,以誤傳誤,把新昌班竹村的人文古跡,搬到了奉化斑竹村。
穎之2019年就指出了這個令人笑話的錯誤,遺憾的是,這個錯誤的宣傳牌,至今仍在,繼續(xù)誤導(dǎo)游客。
穎之再次希望當(dāng)?shù)啬軌虬堰@個錯誤的宣傳牌,拆除!
斑竹村的上游,是蔣先生的外婆家,明溪九曲中的六曲葛竹村。
葛竹村民多姓王,王氏來源于現(xiàn)在的奉化區(qū)大堰鎮(zhèn)萬竹一帶,萬竹王氏始于唐代天佑年間曾任明州刺吏的王敬玘。
公元1863年,葛竹村王有則家中生下一女,取名王采玉。
公元1886年,23歲的王采玉,還俗嫁給溪口鎮(zhèn)上45歲的蔣肇聰。
公元1887年,王采玉生下了蔣。
1949年2月23日,蔣先生最后一次去外婆家,返程途中,自知此去再難回,曾在斑竹村的金井橋上停留歇息良久。
金井橋,橫跨茶溪坑之上,單孔石拱橋,建于光緒廿七年,即1901年,曾是明溪上游村民通往溪口的必經(jīng)之路。
1979年,金井橋旁邊建成了水泥梁橋“魚山橋”,沿明溪而行的董東線公路,從此貫通,沿線村民的出行方式從此改變。
斑竹村下游就是明溪九曲的第九曲大晦,大晦嶺下,馬村、白壁、環(huán)潭等村落,1985年亭下湖水庫建成后,現(xiàn)在已是亭下湖水庫淹沒區(qū)。
大晦之名,來源于黃巢引兵至此的典故,黃宗羲在《四明山志》中記載:“相傳黃巢引亂兵過一山下,天色將冥,謂之‘小晦’。又過一山,天已深黑,謂之‘大晦’。遂安營嶺上,謂之‘住嶺’?!?/p>
小晦,意指黃昏時天色將暗,大晦則是指夜已漆黑。
黃巢引兵過小晦、大晦嶺后,天已深黑,于是在山嶺上安營扎寨,安營之嶺,原名雉嶺,因此而名住嶺,現(xiàn)寫成駐嶺。
嶺下之村,因此而名駐嶺村。
明溪,原名晦溪,一說來源于大晦、小晦之名,另一說來源于三曲明溪村人為紀(jì)念朱熹造訪,以朱熹的字“晦”而名晦溪。
晦溪與晦氣諧音,似有不雅,2004年,晦溪,改名為“明溪”,似有向往光明之意,但是當(dāng)?shù)厝耍匀涣?xí)慣稱之為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