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樂至縣,四川省資陽市下轄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處沱江和涪江分水嶺上,介于北緯30°0′2″—30°30′4″、東經(jīng)104°45′2″—105°15′2″之間。東鄰遂寧市安居區(qū),南連安岳縣、雁江區(qū),西界成都市簡陽市,北接成都市金堂縣、德陽市...
樂至縣,四川省資陽市下轄縣,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處沱江和涪江分水嶺上,介于北緯30°0′2″—30°30′4″、東經(jīng)104°45′2″—105°15′2″之間。東鄰遂寧市安居區(qū),南連安岳縣、雁江區(qū),西界成都市簡陽市,北接成都市金堂縣、德陽市中江縣、遂寧市大英縣;距離省會(huì)成都僅77公里。
樂至縣總面積1425平方公里,轄17個(gè)鎮(zhèn)、8個(gè)鄉(xiāng),2015年,戶籍人口83.7602萬(常住人口51.52萬);2015年,該縣地方生產(chǎn)總值(gdp)實(shí)現(xiàn)178.1億元,比2014年增長8.9%。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有蟠龍河、卷洞河、井市河等大小河流20多條。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fēng)氣候,年均氣溫16.7℃,年均降水量949.4毫米。
樂至縣北周置多業(yè)縣,隋改普慈縣。唐武德三年(620年)析置樂至縣。因縣東有樂至池而得名。
有“陳毅故居”、“馬鑼睡佛”和隋建報(bào)國寺、清建南塔等名勝古跡。
中文名稱
樂至縣
外文名稱
Lezhi
別 名
帥鄉(xiāng)
行政區(qū)類別
縣
所屬地區(qū)
四川省·資陽市
下轄地區(qū)
17個(gè)鎮(zhèn)、8個(gè)鄉(xiāng)
政府駐地
天池鎮(zhèn)
電話區(qū)號(hào)
028
郵政區(qū)碼
641500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中部
面 積
1425平方公里
人 口
87萬人
方 言
西南官話-成渝片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fēng)氣候
著名景點(diǎn)
陳毅故里、報(bào)國寺、蟠龍湖
車牌代碼
川M
行政代碼
512022
歷史沿革
樂至未建縣前,歷為古蜀國、秦、漢、兩晉、南朝(宋齊梁陳)和北魏、西魏轄地。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縣地置多業(yè)縣,隸普慈郡。縣境至此始有縣置。
隋開皇三年(583年)普慈郡廢,多業(yè)縣屬普州。大業(yè)元年(605年)省普州入資州,普慈縣隸資陽郡。
唐武二年(619年)普慈縣復(fù)隸普州。貞觀元年(627年)縣隨普州隸劍南道。上元二年(675年)隨普州隸劍南道東川。天寶元年(742年)改普州為安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郡復(fù)州,縣隸郡州未變。
唐末及五代時(shí),縣為前蜀(907年—925年)、后唐(925年—934年)、后蜀(934年—965年)所據(jù),均沿唐制。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并唐劍南道東西兩川為西川路,縣屬普州隸之。
咸平四年(1001年)分置梓州路。重和元年(1118年)改梓州路為潼川路,縣隸如故。南宋保祐中期(約在1256年前后)普州、樂至均廢。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縣地屬遂寧州。至正四年(1344年)復(fù)置安岳縣,縣為轄地。
明成化元年(1465年)分安岳六鄉(xiāng)復(fù)置樂至縣,編戶七里,屬潼川州。
正德九年(1514年)縣隸成都府簡州。嘉靖六年(1522年)縣屬潼川州。
清順治三年(1646年)平蜀,沿明制,縣地屬潼川州。康熙二年(1663年)縣地并入遂寧。雍正六年(1728年)復(fù)置安岳縣,與樂至縣分治。嘉慶七年(1802年)縣屬北道川潼川府。
民國元年(1912年)裁川北道。民國二年廢府、廳、州,復(fù)川北道??h直隸川北道。民國三年改川北道為嘉陵道,縣隸嘉陵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嘉陵道,縣直隸四川省。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統(tǒng)一”,建立若干行政督察區(qū),縣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qū)。
1949年12月14日,樂至縣解放,縣屬川北行署遂寧專區(qū)。
1952年9月,恢復(fù)四川省,遂寧專區(qū)及屬縣隸之。
1958年10月,縣改隸內(nèi)江專區(qū)。
1968年,樂至縣隸內(nèi)江地區(qū)。
1985年2月,內(nèi)江地區(qū)改制建市,縣屬內(nèi)江市。
1998年2月,樂至縣改隸資陽地區(qū)。
2000年12月,資陽地區(qū)改制建市,樂至縣屬資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