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齊建元年間(479—482年),因今貴州地區(qū)的僚人北徙進入嘉陵江、渠江流域。南齊朝廷將東宕渠郡改為東宕渠僚郡,屬梁州。同時,析墊江縣(今合川)北境,置漢初縣,屬東宕渠獠郡??h治在今武勝縣烈面鎮(zhèn)的漢初村。據(jù)顧亭林的《讀史方輿記要》:“相傳漢...
南齊建元年間(479—482年),因今貴州地區(qū)的僚人北徙進入嘉陵江、渠江流域。南齊朝廷將東宕渠郡改為東宕渠僚郡,屬梁州。同時,析墊江縣(今合川)北境,置漢初縣,屬東宕渠獠郡。縣治在今武勝縣烈面鎮(zhèn)的漢初村。
據(jù)顧亭林的《讀史方輿記要》:“相傳漢初雍齒曾筑城于此",縣由此得名。
雍齒,沛縣人,世家出身。漢高祖劉邦的部下。素來輕視劉邦,曾獻豐邑投靠了魏將周市,劉邦因此對雍齒切齒痛恨。后雍齒再降劉邦。前202年,劉邦為收服人心,聽從張良的建議,封雍齒為什邡侯。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分漢初縣置青居縣。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并青居縣入漢初縣。
據(jù)考證,唐代漢初縣域包括:今武勝縣嘉陵江西岸以及合川市的合隆、三廟、七間等鄉(xiāng)鎮(zhèn)和南充市嘉陵區(qū)的臨江、吉安等鄉(xiāng)鎮(zhèn)。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石湖居士范成大受任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時,曾路過漢初縣,寫下了著名詩篇《嘉陵江過合州漢初縣下》:
井徑東川縣,山河古合州。
木根拏斷岸,急雨沸中流。
關(guān)下嘉陵水,沙頭杜老舟。
江花應(yīng)好在,無計會江樓。
宋末元初,合州釣魚城作為南宋防守川陜四路最后的要點,武勝軍則作為蒙古進攻釣魚城的前哨陣地而存在。由于長期戰(zhàn)爭,武勝出現(xiàn)了塞堡林立的狀況, 據(jù)1930年版《新編武勝縣志》記載:全縣共有塞堡 487處。1949年清點,更是統(tǒng)計到657處。
南宋理宗寶佑五年(1257年),蒙古軍隊首次侵入漢初縣。六年(1258年)蒙哥汗率大軍入蜀。青居裨將劉淵殺主將段元鑒以城降。蒙軍進占青居后,遂以青居城為進攻釣魚城的前進基地。隨后,蒙古軍攻占并焚毀了漢初縣城。漢初縣由于縣城被毀,人口星散,實際已不復(fù)存在。
中統(tǒng)元年(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忽必烈建征南都元帥府于青居城,把蒙軍進攻四川的前進指揮部搬到了青居。
元世祖中統(tǒng)四年(1267年),蒙古于嘉陵江東岸置武勝軍,取“以武力戰(zhàn)勝宋國”之意,治今舊縣鄉(xiāng)后山(毋章德山)蕪青坪。不久升武勝軍為定遠州,意謂“安定遠方”。兼行和溪(合川)安撫司事。
至元二十年(1283年),正式撤銷漢初縣建制。二十四年(1287年)降定遠州為縣,屬合州。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公元155年),知定遠縣事胡濂,以舊治迫近江岸,山勢峻危,徙縣治于廟兒壩(今中心鎮(zhèn))。
明末清初,四川戰(zhàn)亂頻繁,州縣荒蕪,人口銳減。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年)省縣入合州。世宗雍正六年(1728年)復(fù)置,屬重慶府。
民國三年(1914年)5月,因定遠縣與安徽定遠縣同名,乃據(jù)元代曾置武勝軍,縣治東北又有武勝山,遂更名為武勝縣。
1952年,區(qū)劃調(diào)整,將武勝縣新場、斷橋、踏水三鄉(xiāng)(共24個村)劃歸岳池縣。將岳池縣禮安鄉(xiāng)(共7個村)劃歸武勝縣。將武勝縣臨江鄉(xiāng)(共9個村)劃歸南充縣。將南充縣吉安鄉(xiāng)(共3個村,含烈面溪場)劃歸武勝縣。
1953年6月23日,武勝縣治由中心鎮(zhèn)遷至沿口鎮(zhèn)(今縣城)。
民國時期,武勝縣的幅員面積為1079平方公里,1952年為944平方公里,1985年核定為966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