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是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首,繁榮的佛教文化吸引了無數香客的朝拜這里擁有不勝枚舉的建筑古跡,2009年被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作為聞名中外的信仰圣地,五臺山赫然坐落在山西北部而成為華北屋脊(五臺山黛眉頂航拍,圖片來源@攝圖網)自然勝地五臺山系太行...
這是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首,繁榮的佛教文化吸引了無數香客的朝拜
這里擁有不勝枚舉的建筑古跡,2009年被入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作為聞名中外的信仰圣地,五臺山赫然坐落在山西北部而成為華北屋脊
(五臺山黛眉頂航拍,圖片來源@攝圖網)
自然勝地
五臺山系太行山西北部支脈,北望恒山山脈,南接系舟山脈,從東北到西南綿延130千米
整個山脈重巒疊嶂地勢險要,最高峰臺北葉斗峰海拔3061米,是為華北之巔
高聳的山體攔截了來自東部的水汽,聚集在臺頂周圍形成了遼闊壯觀的云海
濕潤的氣候讓五臺山保存了完好的垂直自然帶,從高山的草甸灌木到山麓的針葉森林再到山腳的平坦盆地,植被豐富景觀各異
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使得五臺山的夏季炎熱盡消,平均氣溫只有14℃,是為著名的“避暑圣地”和“清涼之山”
(五臺山望海峰全景,圖片來源@攝圖網)
五臺山曾經參與了華北板塊的地質演化,保存了中國最古老的巖石地層和第四紀寒冷氣候的地質遺跡,被列為國家級地質公園
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高聳的海拔使得五臺山峰頂形成了許多裸露的巖石,同時在第四紀寒冷氣候的影響下,逐漸崩解形成了碎石遍布的冰緣地貌
由于長期受到風化侵蝕,峰頂變得寬闊平坦有如臺面
山脈的主峰區(qū)由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環(huán)繞組成,并被分為“臺內”和“臺外”兩塊區(qū)域
“五臺山”的名稱便是由此而來,還有“臺懷鎮(zhèn)”的名稱也是取意于“五臺盆地之懷”
(五臺山峰頂日出,圖片來源@攝圖網)
佛教名山
五臺山不僅處在華北平原向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而且還處在東部季風區(qū)向西北干旱區(qū)的過渡地帶,另外也處在農耕民族向游牧民族的過渡地帶
五臺山的地理位置可謂得天獨厚,不僅促進了各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同時也逐漸造就了人盡皆知的佛教名山
(塔院寺,圖片來源@攝圖網)
北魏時期佛教經典《華嚴經》盛行,其中的“清涼山”被人們對應起五臺山,文殊菩薩也被認為是在五臺山頂修行
地位陡升的五臺山一時備受帝王青睞,期間顯通寺、佛光寺、清涼寺、觀海寺等數十座寺廟先后建立起來
隨著佛教的興盛,原本也崇信佛法的北魏太武帝開始擔心僧人叛亂,于是決定下詔滅佛,將五臺山的寺院、佛塔、經書等大都摧毀
五臺山第一次受到重大創(chuàng)傷,不久之后卻在北魏文成帝期間迅速恢復了繁榮
隨著佛教勢力的不斷增強,繼而引起了北周武帝的忌憚,于是再次被行廢滅,五臺山的寺院、佛塔、雕像等幾乎被摧毀一空
初步繁盛的五臺山相繼遭遇兩次重創(chuàng),到南北朝結束時已是“芳徽盛軌、湮淪殆盡”
(顯通寺,圖片來源@攝圖網)
隋朝時期統(tǒng)治者在五臺山的五個臺頂各建一座寺廟,之后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唐朝時期統(tǒng)治者開始在五臺山大建寺廟,其中重修的佛光寺成為唐代寺廟的代表之一,同時還是中國僅存的三座唐代木構建筑之一,另外五臺山的南禪寺也在其中之列
盛唐時期五臺山寺院龐大、殿宇恢弘、塑像精美,并且一度號稱多達三百六十座,成為聞名國際的佛教圣地,日本和朝鮮的僧人不遠萬里紛紛前來朝拜
鼎盛時期的五臺山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形成了一股相當強勁的社會力量,這讓當時的唐武宗十分忌憚,于是便開啟了歷史上最大的滅佛行動
短短五年之間,五臺山的財產悉數被抄、僧人眾數被殺、寺院盡數被毀
經此災難性的打擊,五臺山正式宣告了鼎盛時代的結束
(羅喉寺,圖片來源@攝圖網)
兩宋時期北方的西夏、遼國、金國都將五臺山視為佛教圣地,其中金國還修建了寺廟,最為突出的就是位于佛光寺東大殿旁的文殊殿
元代統(tǒng)治者根據自身信仰在五臺山廣興寺廟,由此誕生了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壽寧寺,緊隨其后諸多原有寺院也被改為藏傳佛教寺院
如今作為五臺山標志的塔院寺大白塔便是一座巨大的佛骨舍利塔,整體純白中間收縮,這是當時最為引人注目的成就
(塔院寺大白塔,圖片來源@攝圖網)
明代藏傳佛教格魯派興起,五臺山在蒙藏地區(qū)信眾心中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奠定
清代統(tǒng)治者繼續(xù)在五臺山興建寺廟,加上歷代留存數量累計共有五十余座,寺廟規(guī)模絲毫不遜唐代,藏傳佛教迎來了新一輪的爆發(fā)
至此五臺山成為滿漢蒙藏共同的佛教圣地,佛殿、寶塔、壁畫、彩塑等各種元素交相輝映,徹底改變了五臺山的人文面貌
(五臺山登臺寺廟,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今五臺山依舊還在迎接世人的朝拜,無論時光如何變遷,生命的信仰總是亙古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