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石器時代遺址1、沙坑北遺址沙坑北遺址位于捷勝城西南四公里處,遺址東南面約一公里是沙坑村,南面距龜齡海約二公里,逶迤的丘陵山地成為該遺址北面的天然屏障,東面有淡水山坑向南流出龜齡海。由于歷年來造林砍林,該遺址受嚴(yán)重破壞。...
新石器時代遺址
1、沙坑北遺址
沙坑北遺址位于捷勝城西南四公里處,遺址東南面約一公里是沙坑村,南面距龜齡海約二公里,逶迤的丘陵山地成為該遺址北面的天然屏障,東面有淡水山坑向南流出龜齡海。由于歷年來造林砍林,該遺址受嚴(yán)重破壞。出土文物有磨光石器和夾砂粗陶片。
石器,只有雙凸面磨光石斧,沒有發(fā)現(xiàn)石制飾物和其他器類。
陶器,多為夾砂粗陶器,有夾砂陶罐、釜?dú)埣?。器形呈敞口、斜肩、鼓腹。器表加淺褐色陶衣,飾繩紋、刻劃紋、篦點(diǎn)紋等。燒制火候低。
還有制作精良的泥質(zhì)軟陶陶器,有圈足盤、敞口罐等,并有彩繪圈足盤出現(xiàn),敞口罐的頸部有較精細(xì)的刻劃紋,或飾篦點(diǎn)紋。
這類遺址還包括捷勝東坑遺址。
沙坑北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為五千年至六千年。
2、沙角尾遺址
這一類型的文化遺址包括捷勝沙角尾,田墘南町、石鼓、東州坑沙壩仔等處,沙角尾遺址較有代表性。
沙角尾遺址位于捷勝城東南三公里處臨海山坡上,西北面距沙角尾村約一公里,東面背山,西南臨海。遺址所在地是紅粘土臨海山坡,不長草木,水土流失較嚴(yán)重。三角尾村原地名為“沙角尾”,《粵東考古發(fā)現(xiàn)》一書寫作“三角尾”。
沙角尾遺址的文化特征:
石器,主要是多型號的磨光長身石斧、石奔,有少量的有肩石奔。還有呈葉形的磨光石箭鏃。
陶器,主是一種矮圈足陶罐,飾曲折紋,腹部飾一周附加堆紋。有的罐口沿帶流。器表飾繩紋、斜方格紋、葉脈紋、曲折紋等紋飾。
沙角尾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約距今四千多年。
3、沙坑南遺址
沙坑南遺址(《粵東考古發(fā)現(xiàn)》一書稱為SOS)位于沙坑北遺址南側(cè),東北面一公里是沙坑村,南距龜齡海約一公里,東面有淡水山坑向南流出海。出土文物的特征:
石器:石石奔的橫截面呈梯形,有一種成弧凹形刮削器。還有石箭石族、石矛、匕首和石戈等石器磨制特別精良,數(shù)量和器類都較多,是一處重要的制石箭工場。
陶器:主要是一種飾繩紋的夾砂粗陶器。還有一種飾方格紋的泥質(zhì)紋陶陶罐,口沿用輪制,腹部用手制而器身頗薄。這種方格紋陶器與菝仔圍遺址最具代表性的泥質(zhì)陶陶器相類似。
據(jù)研究,沙坑南遺址屬于新石時代末期。貝殼碳十四化驗(yàn)測定的年代是公元前1050年(差距100年),即距今三千年左右。
4、東坑南遺址
東坑南遺址(《粵東考古發(fā)現(xiàn)》一書稱為TAS)位于捷勝東坑村南側(cè),東臨東坑湖,西二公里是東坑鹽町,南距坑海一公里,北距東坑村二公里,東北面有山塘圍溝淡水山坑,流經(jīng)遺址東面出海。遺址面積約五十多畝。其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
石器:主要是一種數(shù)量較多的、呈孤凹形的刮削器。有一種橫截面成梯形的石奔。還有石箭鏃、石矛、石戈等。
陶器:夾砂陶器有黑陶和紅陶二種,主要器類是敞口罐。還有一種矮圈足夾砂陶碗,器表飾繩紋。
泥質(zhì)陶有淺紅色和灰色二種,主要是一種有流帶把壺,有一種直口陶罐和燒制火候較高的陶奔,器表均飾方格紋或雙線方格紋。有的方格紋陶已燒制成近瓷的硬陶,具備了較高水平的制陶技術(shù)。
在文物普查中,我們還在東坑南遺址發(fā)現(xiàn)了帶深粽色厚釉的泥質(zhì)陶片,由此說明,用釉的年代可上推以新石器時代。
以上出土文物的文化特征表明,東坑南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末期。該遺址的木碳樣本的碳十四化驗(yàn),年代測定于公元前1175年(差距400年),即距今三千年左右。
來源|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每天為你提供汕尾最前線的旅游動態(tài)資訊,當(dāng)?shù)芈糜谓榻B
景區(qū)攻略、人文習(xí)俗、特色美食、旅游視頻 !隨時查看!
-----
騰途旅游—是你游汕尾必備的旅游指南書